n137535

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,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,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

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,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,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销售额。但这账得反过来算:中国市场的肥肉一旦被吐出来,这些美企还能去哪儿找下家?   这场贸易摩擦从2018年就开始烧了,那时候美国带头加关税,第一批就是针对价值三百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,中国也没含糊,立刻就采取了同等规模的反击。   这么一来,最先感受到压力的就是美国的农民,他们种的大豆因为关税太高卖不出去,只能堆在仓库里发愁。   没过多久,美国又把加税的范围扩大了,这次涉及的商品价值达到了两千亿美元,这一招直接影响到了美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,超市里很多东西,特别是电子产品,价格一下子就涨上去了,大家买东西都得多掏钱。   虽然双方后来坐下来谈了好几次,但过程一直磕磕绊绊,到了2019年在日本大阪开会的时候,两国领导人算是就关税问题好好聊了聊,可没等出个什么具体结果。   2020年一场全球疫情又把整个局面搞得更复杂,全球供应链都乱了套,美国公司的生产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。   在这场博弈中,很多美国企业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,比如特斯拉,它在上海的工厂是全球布局里非常关键的一环,本地化生产的比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五。2   024年,这个工厂在中国卖了超过六十五万辆车,可如果真的要撤出中国,回到美国本土生产,一辆车的成本就要多出两成,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。   苹果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两难选择,它在郑州的工厂曾经生产了全球一半的iPhone,虽然苹果也在尝试着把生产线往印度和越南这些地方转移,但现实问题很多。   印度的生产效率跟不上,越南的制造工艺又达不到苹果的要求,想要在这些地方重新建起一条和中国一样成熟高效的供应链,需要投入的钱和时间都是个天文数字。   美国银行甚至分析过,如果美国企业在五年内全面撤离,总损失可能会超过一万亿美元。   这让大部分美国企业真正下决心离开中国,还是非常困难的,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分量太重了,占了全球总产值的三成,特别是在半导体、汽车这些关键行业里,很多核心的中间产品都得靠中国供应。   更别提稀土、锂电池这些战略资源了,一旦中国卡住出口,美国很多高科技生产线可能都得停工。   除了强大的生产能力,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任何企业都无法轻易放弃的,像耐克,在中国开了七千多家店;星巴克,曾经以每十几个小时就新开一家店的速度在中国扩张。   如果这些公司选择离开,关掉这么多门店的直接损失就是几十亿美元,更别提以后想再回来建立同样的销售网络,那成本就更高了。   所以,尽管撤离的声音一直没断过,但现实是,大部分美国企业还是选择留下来,2025年的一份调查也显示,有超过七成的美国企业表示不打算把生产线迁出中国,甚至还有将近四成的企业想在中国追加投资。